|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的定義、分類和代號、尺寸、外形、重量、磁特性等技術要求、檢驗和試驗、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等。
 本標準適用于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生產的在磁性結構中使用的、以最終退火狀態交貨的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以下簡稱鋼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2522-1988 電工鋼片(帶)層間電阻、涂層附著性 、疊裝系數測試方法
 GB/T 3655-2000 
            電工鋼片(帶)磁、電和物理性能測量方法
 GB/T 13789-1992 單片電工鋼片(帶)磁性能測量方法
 GB/T 
            8170-1987 數值修約規則
 Q/BQB 400-2003 冷軋產品的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
 JIS C 
            2550-2000 電工鋼板試驗方法
 
 3 術語和定義
 3.1 比總損耗(簡稱鐵損)
 在給定頻率f(Hz)、給定磁感應強度峰值Bm(T)下,單位質量鐵芯試樣中消耗的功率,單位為W/kg。在給定頻率、給定磁感應強度峰值磁化情況下的鐵損用符號P(10Bm/f)表示。
 3.2 磁感應強度峰值
 鐵芯試樣以退磁狀態,在標定頻率下,當交流磁場的峰值達到某一標定值時,鐵芯試樣磁感的峰值為磁感應強度峰值,單位為T(特斯拉),表示為B(0.01H)。
 
 4 分類和代號
 鋼帶的分類和代號按表1的規定。
 表1
 
 
              
              
                | 分類項目 | 類 別 | 代 號 |  
                | 按邊緣狀態 | 不切邊 切邊 | EM EC |  
                | 按絕緣涂層種類 | 無機涂層  半有機薄涂層   
                  半有機厚涂層 | D A  H |  
                |  |  5 
            訂貨所需信息
 5.1 訂貨時用戶需提供以下信息:
 a) 牌號
 b) 規格
 c) 涂層種類
 d) 邊緣狀態(EC、EM)
 e) 重量
 f) 包裝方式(立式或臥式)
 g) 用途
 5.2 
            如訂貨合同中未注明邊緣狀態,則產品按切邊狀態供貨。
 
 6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6.1 
            尺寸允許偏差
 鋼帶的厚度允許偏差、寬度方向上的橫向厚度差及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mm
 
 
              
              
                | 公稱寬度 | 公稱厚度 | 厚度允許偏差 | 橫向厚度差 | 寬度允許偏差a |  
                | ≤150 | 0.35 | ±0.03 | ≤0.02 | +0.3 0 |  
                | 0.50 | ±0.03 | ≤0.03 |  
                | 0.65 | ±0.04 | ≤0.03 |  
                | >150~500 | 0.35 | ±0.03 | ≤0.02 | +0.5 0 |  
                | 0.50 | ±0.03 | ≤0.02 |  
                | 0.65 | ±0.04 | ≤0.03 |  
                | >500~1000 | 0.35 | ±0.03 | ≤0.02 | +1.5 0 |  
                | 0.50 | ±0.03 | ≤0.03 |  
                | 0.65 | ±0.04 | ≤0.03 |  
                | >1000 | 0.35 | ±0.03 | ≤0.03 | +1.5 0 |  
                | 0.50 | ±0.03 | ≤0.03 |  
                | 0.65 | ±0.04 | ≤0.04 |  
                | a適用于切邊鋼帶,對于寬度≥830mm的不切邊鋼帶,其寬度允許偏差范圍為0~5mm。 |  
                |  |  6.2 
            檢查尺寸應在距鋼帶頭尾兩端大于3m處進行。
 6.3 不平度
 鋼帶的不平度h/L不大于2.0%。
 6.4 鐮刀彎
 鋼帶的鐮刀彎允許值不大于1.0mm,測量長度為2000mm。
 6.5 切邊鋼帶的剪切毛刺不大于0.05mm。
 +12mm
 6.6 鋼卷內徑為508mm,允許偏差為 。
 -8mm
 6.7 
            鋼帶按實際重量交貨,卷重通常為2.0~10.0t。
 
 7 技術要求
 7.1 磁特性
 鋼帶的磁感應強度峰值B50、鐵損P15/50以及疊裝系數應符合表3的規定。
 7.2 
            經供需雙方協商,可提供力學性能及工藝性能。
 7.3 絕緣涂層
 鋼帶應涂敷絕緣涂層。絕緣涂層應能抵抗絕緣漆、變壓器油、機械油等介質的侵蝕,附著性良好。鋼帶絕緣涂層的種類及特征如表4規定。
 表3
 
 
              
              
                | 牌號 | 公稱厚度 mm | 理論密度 kg/dm3 | 鐵損P15/50 W/kg 不大于 | 磁感應強度峰值B50 T 不小于 | 疊裝系數 % 不小于 |  
                | B35A440 | 0.35 | 7.70 | 4.40 | 1.64 | 95.0 |  
                | B35A550 | 7.75 | 5.50 | 1.66 |  
                | B50A470 | 0.50 | 7.70 | 4.70 | 1.62 | 97.0 |  
                | B50A540 | 7.70 | 5.40 | 1.65 |  
                | B50A600 | 7.75 | 6.00 | 1.65 |  
                | B50A700 | 7.80 | 7.00 | 1.68 |  
                | B50A800 | 7.80 | 8.00 | 1.68 |  
                | B50A1000 | 7.85 | 10.00 | 1.69 |  
                | B50A1300 | 7.85 | 13.00 | 1.69 |  
                | B65A600 | 0.65 | 7.75 | 6.00 | 1.64 | 97.0 |  
                | B65A700 | 7.75 | 7.00 | 1.65 |  
                | B65A800 | 7.80 | 8.00 | 1.66 |  
                | B65A1000 | 7.80 | 10.00 | 1.68 |  
                | B65A1300 | 7.85 | 13.00 | 1.69 |  
                | B65A1600 | 7.85 | 16.00 | 1.69 |  
                |  |  表4
 
 
              
              
                | 涂層種類 | 特    征 |  
                | 無機涂層       
                  D | 有良好的耐熱性和焊接性 |  
                | 半有機薄涂層   A | 改善沖片性,并有良好的焊接性 |  
                | 半有機厚涂層 | 沖片性好,層間電阻高 |  
                |  |  7.4 
            表面質量
 7.4.1 鋼帶表面應光滑和清潔,不得有妨礙使用的銹蝕、孔洞、重皮、折印、氣泡、分層等缺陷。
 7.4.2 
            鋼帶表面允許有不影響使用的缺欠,如涂層條斑、擦痕,以及在厚度允許偏差范圍內的少量結疤、麻點、凹坑、凸起和劃痕等。
 7.5 
            絕緣涂層應有良好的附著性,在剪切和卷帶時不應有明顯脫落。
 
 8 檢驗和試驗
 8.1 
            尺寸及外形測量方法
 8.1.1 厚度的測量部位
 鋼帶的厚度在距邊部不小于15mm的任意點測量,帶寬方向的橫向厚度差為帶寬方向測得的厚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
 8.1.2 
            鋼帶不平度的測量方法
 測量最大波的高度h和波長L,不平度等于(h/L)×100%,如圖1所示。 
            8.1.3 鐮刀彎的測量
 用直尺緊靠鋼帶的凹側邊,測量直尺凹側邊的最大距離。如圖2所示。 
            8.1.4 毛刺高度的測量
 測量鋼帶剪切處和鋼帶內側處的厚度,以兩者厚度差(t=t1-t2)計算毛刺,如圖3所示。 
            圖3 毛刺的測量
 8.2 
            鋼帶的表面質量用肉眼檢查。
 8.3 每批鋼帶檢驗項目的取樣及試驗方法、試樣尺寸應符合表5的規定。
 表5
 
 
              
              8.4 取樣位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取樣數量 (組批) | 取樣方向 | 試樣尺寸 | 取樣及試驗方法 |  
                | 1 | 鐵損 磁感應強度峰值 | 1組/生產卷 | 橫向、縱向各一塊 | 600mm×600mm | GB/T 13789 |  
                | 橫向、縱向各一半 | 280~320mm×30mm | JIS C 2550或GB/T3655 
                  b |  
                | 2 | 疊裝系數a | 1組/生產卷 | 橫向、縱向各一半 | 320mm×30mm | JIS C 2550 |  
                | 3 | 涂層附著性a | 1組/生產卷 | 縱向 | 320mm×30mm | 附錄A |  
                | a 
                  經供需雙方協商,可另外確立檢驗批重量。 b 仲栽情況下采用GB/T3655。 |  
                |  |  試樣應在鋼帶頭尾不小于3m處截取。
 8.5 復驗
 8.5.1如有某一項試驗結果不符合標準要求,則從同一批中再任取雙倍數量的試樣進行該不合格項目的復驗。
 8.5.2 
            復驗結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合格,則整批合格。復驗結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即使有一個指標不合格,則復驗不合格。
 8.5.3 如復驗不合格,則已做試驗且試驗結果不合的單件不能驗收,但該批材料中未做試驗的單件可逐件重新提交試驗和驗收。
 
 9 包裝、標志和質量證明書
 9.1 鋼帶的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應符合Q/BQB400規定。
 9.2 如需方對包裝有特殊要求,應經供需雙方協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10 數值修約規則
 數值修約規則應符合GB/T 8170的規定。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涂層附著性試驗方法
 A.1 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成品涂層附著性的檢驗評定。
 A.2 
            方法提要
 使試樣片在規定的試驗器具上彎曲180o后,目測涂層的剝落情況,對涂層附著性做出評價。
 A.3 試驗裝置和用具
 A.3.1試驗裝置:涂層附著性試驗用黃銅棒(Φ10mm和Φ20mm)
 A.3.2試驗用具:透明膠帶(型號:3M 600)
 A.4 操作步驟
 A.4.1 試樣制備
 A.4.1.1 取樣方向、取樣位置、數量及試樣尺寸
 涂層附著性試驗采用縱向試樣,取自沿寬度方向1/4處,每批取一個試樣;采用Epstein試驗片,試樣長320mm±0.5mm,試樣寬30mm 
            +0.2mm0mm 。
 A.4.1.2 試樣表面要求
 試樣平直,表面清潔,無影響性能試驗的缺陷。
 A.4.2 
            試驗及判定方法
 A.4.2.1 
            把貼有透明膠帶的縱向試驗片,緊貼在Φ10mm的黃銅棒上(貼透明膠帶的一側作為內側),做1800彎曲后,恢復原狀,然后與試驗片平面呈900角迅速剝下透明膠帶,粘貼在試驗記錄單(要求質地為白色)上,目視涂層脫落情況,按表A.1要求對附著性作出適當評價。
 A.4.2.2 
            對于公稱厚度為0.65mm的試樣,當使用Φ10mm黃銅棒進行試驗出現較難評定或被判為7級的情況,再使用Φ20mm黃銅棒進行試驗(試驗方法同上),目視涂層脫落情況,按表A.2要求對附著性作出適當評價。
 
 表A.1 涂層附著性評定標準(Φ10mm)
 
 
              
              
                | 級別 | 涂層剝離面積率(%) |  
                | 1 | 0 |  
                | 3 | 0~30 |  
                | 5 | >30~70 |  
                | 7 | >70 |  
                |  |  表A.2 涂層附著性評定標準(Φ20mm)
 
              
              
                | 級別 | 涂層剝離面積率(%) |  
                | 6★ | ≤30 |  
                | 7 | >30 |  
                |  |  剝離部分面積
 剝離面積率(%)= 
            ----------------- ×100
 內側彎曲部分面積
 注:內側彎曲部分面積=試驗片寬度×試驗器具的1/2周長
 A.5 注意事項
 A.5.1 
            必須在試樣彎曲以前,將透明膠帶粘貼在試樣的彎曲部分。并且膠帶與試樣表面粘貼緊密,沒有任何氣泡。
 A.5.2 
            在彎曲時,將粘貼有膠帶的一側作為內側。
 A.5.3 
            在彎曲時,一定要彎至1800,并且試樣要緊貼在Φ10mm或Φ20mm的黃銅棒上。
 A.5.4 
            對于需進一步按A.4.2.2要求進行試驗的試樣,需保留兩次試驗結果(即剝下的透明膠帶),將其平行粘貼在記錄本并按同一試樣標識,最終的評級結果按A.4.2.2試驗結果報出。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與引用標準及其他標準相近牌號對照表
 表B.1
 
 
              
              
                | Q/BQB480-2003 | GB/T 2521-1996 | IEC 60404-8-4-98 | JIS C 2552-2000 | ASTM A677M-99 | EN 10106-1996 |  
                | B35A440 | 35W440 | - | 35A440 | - | - |  
                | B35A550 | - | - | - | - | - |  
                | B50A470 | 50W470 | M470-50A5 | 50A470 | 47F280 | M470-50A |  
                | B50A540 | 50W540 | M530-50A5 | - | - | M530-50A |  
                | B50A600 | 50W600 | M600-50A5 | 50A600 | - | M600-50A |  
                | B50A700 | 50W700 | M700-50A5 | 50A700 | 47F400 | M700-50A |  
                | B50A800 | 50W800 | M800-50A5 | 50A800 | 47F450 | M800-50A |  
                | B50A1000 | 50W1000 | M1000-50A5 | 50A1000 | - | - |  
                | B50A1300 | 50W1300 | - | 50A1300 | - | - |  
                | B65A600 | 65W600 | M600-65A5 | - | 64F320 | M600-65A |  
                | B65A700 | 65W700 | M700-65A5 | - | - | M700-65A |  
                | B65A800 | 65W800 | M800-65A5 | 65A800 | - | M800-65A |  
                | B65A1000 | 65W1000 | M1000-65A5 | 65A1000 | 64F550 | - |  
                | B65A1300 | 65W1300 | - | 65A1300 | - | - |  
                | B65A1600 | 65W1600 | - | 65A1600 | - | - |  
                |  |  附加說明:
 本標準與IEC 
            60404-8-4:1998和JIS C2552:2000的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
 本標準代替Q/BQB 480-1999。
 本標準與Q/BQB 480-1999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取消牌號表示方法;
 ——修改厚度允許偏差及橫向厚度差;
 ——修改復驗規定;
 ——增加涂層種類特征描述;
 ——取消允許帶缺陷交貨;
 ——修改包裝重量;
 ——增加數值修約規則的規定;
 ——增加涂層附著性試驗方法作為規范性附錄;
 ——增加與其他標準中牌號對照作為資料性附錄。
 附錄A為規范性附錄,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制造管理部提出。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制造管理部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 施鴻雁。
 本標準于1999年首次發布。
 |